美学原理
UP主:西竹书院杨宁老师
2021年课程链接: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
2020年课程链接: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
美学是什么与为什么
美学为何:美学的学科特点
- 对审美现象的反思(不等于评判)
- 对审美规律的探寻(规律背后的规律,非规律本身,探寻是否应当有规律)
- 对审美文化进行分析(历史背景,历史动因,意识形态)
审美应当无功利性
具象的事物让人联想到实用功能,抽象的事物反而具备无功利性,故而往往抽象的事物更美
身体美学:身体与意识的关系美学
美学何为:美学的学科性质
- 美学的学科定位:人文学科(以生命/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),但不是人文科学
- 美学与自然科学:审美具有历史性、社会性、不完全与生理特性吻合
- 美学与社会科学:美学从个体出发,社会科学从整体出发
- 美学与人文科学:美学是学科,但不是科学
美学的研究过程有强烈的主观介入(不回避个体的主观态度)——>体现价值判断
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具有实体性(看不见摸不着)
美学的研究结果基于主观判断,其结果无法验证
- 美学研究的对象
- 美及美的规律:柏拉图提出
- 美本身是什么?——>严格意义上的美学问题,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将美当做一样东西
- 什么是美?——>实际是问的美的具象
- 艺术:美学是艺术哲学,典型人物黑格尔(美是具备精神性的,非自然性的)
- 美感经验:审美研究包括审美经验、审美心理——>纯粹客观的美不存在
-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(我国主流关系):人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为认识论、伦理学、美学
- 美及美的规律:柏拉图提出
审美关系的四个维度
- 人与自身:心里美学(格式塔美学、心理美学、视听美学等)
- 人与文化:艺术哲学
- 人与自然:环境美学
- 人与社会:社会美学、文化工业、政治美学(代表雅克·朗西埃《美学的政治:可感性的再分配》)
美学本体论: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
前提问题:
-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:历史的审美发展问题符合美学的发展逻辑。故而更多的讲美学史,而且是西方美学史
- 本体论问题:本体论即追问事物本质(是什么?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)
-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:西方20世纪之前倾向本质主义,20世纪之后倾向于反本质主义
- 主观派和客观派的区别:审美判断倾向于主观,但也不是完全离开客观而存在,审美判断寻求普遍性
美的规律与美的本质(从古希腊开始追问)
毕达哥拉斯——>强调美的规律性
- 世界的本质是数(规律)
- 美丑的区别:数是否和谐
- 美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—>黄金分割
苏格拉底——>强调美的合目的性(美即有用、合适)
- 美不是属性,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属性,是关系(有用、合适、符合目的)
- 美的事物是相对的,变化的,但是美本身确实不变的
柏拉图——>本质决定存在
- 线喻:即实物等于数理,实物现象后有一一对应的本质
- 洞喻:认识真相是极为苦难的。制造了分野:现象世界(对本质世界的反映)、本质世界(真实世界)
- 床喻:
- 神造的床——>理念——>理念世界
- 木匠造床——>实物——>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
- 画家的床——>现实的摹本——>摹本的摹本,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
- 迷狂:迷狂的状态下把握美(理念),回忆说——>迷狂状态下神灵附体
- 对于美本身的探讨:柏拉图《文艺对话录》中的《大希庇阿斯篇》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,第一个去追问何为美本身
影响:
- 确立美的本质问题:美本身是什么?(当前以康德的观点为主流观点)
- 美是抽象的、普遍的、客观的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
- 确立了美学研究方式——>哲学
美学·神圣秩序的证明
奥古斯丁(古罗马,美是客观的——>神学)
- 代表作:《忏悔录》、《论三位一体》、《论美与适宜》
- 观点:美的本质源于上帝——>受普罗提诺的影响
- 美的阶梯理论:物质美——>精神美(道德、艺术)——>上帝(本源的美)
- 美的普遍特征:特征、数——>要求整一、和谐、对称
托马斯·阿奎那(意大利人——>中世界神学)
- 代表作:《神学大全》
- 观点:
- 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,美只有形式,不涉及内容,无关欲念(无利害)
- 美的三要素:整一完善、比例和谐、色彩鲜明
- 美与善的区别:善是满足人的愿望与需要,而美能引起人的愉快
美学本体论:主观论的兴起与感性学诞生
感官与经验
夏夫兹博里(思想家、美学家、艺术家等)
- 审美的内在感官说
- 外在感官:触觉、听觉、视觉等,具有直接性,非理性
- 内在感官:辨别善恶丑美——>影响了康德
- 美善同一:美是一种和谐、愉快,是一种善,美善都是自然神创造的
- 审美的内在感官说
哈奇生(夏夫兹博里的学生)
- 内在感官(复杂、高级、理性)> 外在感官(简单)
- 代表作:《论美和德行的两种观念根源》
- 绝对美(本源美,美的一种固有属性),相对美(比较的结果,比如艺术绘画)
休谟(18世纪英国哲学家、思想家,纯主观唯心主义者)——> 不可知论、怀疑论
- 美的本质:美不存在客观标准,美的本质是在鉴赏者的心理。先有美感才有美
- 同情说:同情与美有关系,不等同于怜悯,美是同情的想象——>影响后来的移情说,内模仿说
感性学的征兆与感性学的诞生
- 卢梭(浪漫主义的开端)
政治——>天赋人权;环保——>返回自然
代表作:《科学与艺术》、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》、《社会契约论》- 伤感主义、自然主义:浪漫主义之父,强调自我情感的自由表达——>崇尚自然美。真正的美源于上帝,人工造就的不美
- 提出审美力的概念;审美力是指对事物美丑的判断力——>先天的、天赋的